文|明煜观史
编辑|明煜观史
1955年春季,周恩来在云南昆明与曾经的初恋女友再度重逢。当时,周恩来关切地询问她是否愿意回到北京工作,这种亲切的问候,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?
周恩来,这位卓越的国家领导人,与妻子邓颖超之间浪漫且动人的爱情故事,感动了无数人。他们的婚姻一直被称为佳话。然而,在邓颖超之前,周恩来曾在法国有过一段深刻的初恋,那便是张若名。
展开剩余85%张若名与周恩来自法国分别后,彼此未曾再见,直至1955年,这段隔了二十多年的往事才迎来重逢。那时,张若名和丈夫正在云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,某日,他们接到学校党委书记的通知,第二天早上省委统战部部长将要见他们。夫妻俩十分疑惑,直到见面时才得知,等待他们的竟然是周恩来。原来,当周恩来与陈毅等领导准备从云南转机前往印度出席亚非会议时,偶然想到张若名住在昆明,便决定顺道拜访这位多年来未见的朋友。
次日早晨,张若名夫妻早早到达了会面地点——龙云故居“郑庄”。上午八点,周恩来准时到达,陈毅也一同前来。周恩来与他们亲切握手,交流中还特地提到了邓颖超,笑着对张若名转达了妻子的问候,称“名姐”好。气氛顿时轻松许多。几人坐下后,周恩来与张若名夫妻畅谈了许久,期间,他关切地问起张若名是否愿意前往北京工作。
张若名出生于河北,家境显赫,祖父是当地的首富,父亲曾是官员,生活优越。然而,张若名并不满足于这种安逸的生活。她的父亲是典型的旧式家长,一心希望能有个儿子继承家业,而她身为独生女,成为父亲心中的遗憾。张若名小时候曾目睹母亲因父亲纳妾而遭受冷落、排挤,母亲常常独自忍受痛苦。这段亲身经历深深触动了她,她从那时起立下誓言,未来不论如何,一定要过上自己选择的生活。
1915年,张若名不顾家里强烈反对,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“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院”,并在那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邓颖超。两人迅速成为好友,张若名比邓颖超年长几岁,因此邓颖超总是亲切地称她为“名姐”。张若名对妇女解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,曾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,提倡女性争取平等与自由。
1919年,五四运动爆发,张若名和邓颖超积极参与其中,后来还共同成立了“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”,致力于宣传进步思想和女性解放。在这期间,张若名也结识了周恩来,两人在共同的革命事业中互相支持,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
有一次,两个组织的成员一起前往北京请愿,回程时,周恩来提出了将两个社团合并的建议,目的是打破性别隔离,更好地发挥集体力量。张若名深以为然,并积极参与其中,这样,“觉悟社”应运而生。当时,年仅15岁的邓颖超也加入其中,社团成立后不久,中国爆发了一起震惊全国的事件:日本人在福州残忍杀害了爱国学生。觉悟社成员迅速响应号召,组织了大规模的抗议游行,最终,周恩来、张若名等四人被选为代表与天津省长谈判。然而,这位省长设下了圈套,四人刚一抵达省署,便被提前埋伏的警察逮捕。
在监狱中,张若名和其他同志并没有屈服,他们在漫长的囚禁岁月里,依然坚持讨论革命的前景,决定前往欧洲寻求新的思想。张若名的父亲得知她将出国,试图阻止她,他甚至为她安排了婚事,要求她放弃革命。然而,张若名坚决反抗父亲的安排,最终留下了一封信,毅然逃离家门,并与父亲断绝了关系。
在法国,张若名和周恩来及其他同志一起,经历了艰苦的学习和工作。张若名凭借天赋,迅速掌握了法语,甚至为周恩来等人翻译先进的革命著作。她也在“觉悟社”的严格规定下,保持着独身主义的生活方式。社内的同志们时常感叹,如果没有这种规定,周恩来和张若名真的是一对天作之合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周恩来与张若名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,他们开始对彼此产生了深刻的情感。在法国的岁月里,两人彼此支持,渐渐决定携手走在革命道路上。然而,命运却让两人分离。周恩来被派遣去德国,而张若名继续留在法国。
1924年,法国举行列宁逝世纪念大会,张若名被迫参加并在大会上发言,事后,她被法国警方追捕,生活变得极为隐秘。她深感不公,长期承受着政治审查和孤独的压迫,终于决定向组织提出退党申请,打算从此离开革命事业,转而专注于学术。
周恩来得知后,多次写信劝说她,但张若名的决定已定,最终她退出了革命事业,并继续在法国深造。几经思索,周恩来意识到,自己的另一半必须是坚定的革命战友,而张若名显然不再适合继续同行。于是,这段初恋就此结束,二人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。
张若名回国后继续学术生涯,最终与杨堃结为夫妻。而周恩来则与邓颖超相遇,两人最终结婚。周恩来也开始认真考虑与邓颖超的未来,并向她求婚。两人于1925年结婚。
1955年,周恩来因公务途经昆明,再次与张若名见面。两人在一家咖啡馆相聚,周恩来告诉她自己已与邓颖超结婚,还转达了邓颖超的问候。尽管这次相见充满感慨,却也成了他们最后一次的见面。张若名一生致力于教学,培养了无数法语人才,周恩来和张若名尽管未能走到一起,但他们曾携手奋斗的岁月却永远铭刻在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